陳奕迅演唱的歌曲之中常觸及生與死的哲學命題,較為人熟悉的有《活著多好》(黃偉文填詞)、《怕死》(黃偉文填詞)、《黑擇明》(林夕填詞)、《最後派對》(林若寧填詞)、《完》(林寶填詞)
《完》之中雖然有著幾句看似積極勵志、對抗死亡的歌詞:
「從來從來病床一張 就算已躺上 點滴再響 但意志高漲 雖已走向 那滅亡最終一章 全力多打漂亮一仗」
,但其中表達的思想其實是消極而看破,豁達面對死亡的思想:
「但願步過瞻仰 你亦明白 看穿真相 尚有些仗 全力亦打不上」
聽歌的人,未必經歷過死亡,這首歌如何引發共鳴?其實雖然歌曲表面是寫「死」,但同樣的道理也套用在「生」之中,人生在世面對的多少考驗,也如與死亡搏鬥一樣,也要豁達看開,雖然多少勵志歌曲教你要努力奮鬥,但沒有甚麼歌曲告訴你如何面對失敗,接受失敗。《完》一曲正表達這種豁達的人生觀。
表達出相近的哲學思想的有《活著多好》和《最後派對》這兩闋詞,同樣表達出豁達面對死亡的思想,但《完》一曲是唱給與死神搏鬥那個人聽的,《活著多好》和《最後派對》這兩闋詞則是填給死者身邊的人聽的。兩首歌中歌者扮演死者,唱歌給身邊的親朋聽,叫他們豁達面對自己的死亡。
兩首歌曲的場景設定都可以想像為歌者自己的喪禮之中,本來喪禮應該哭哭啼啼,但這兩首歌曲卻叫人開開心心面對友人的離去,以自己的死亡帶出豁達積極的人生觀。
「如果想哭 可試試對嘉賓滿座 說個笑話 紀念我」(活著多好)
「開心的派對 散後無法聚 我於燭光裏 祝福一句句 都心滿意足」(最後派對)
將喪禮比喻為說說笑話的開心派對,可謂顛覆傳統觀念。
由於《最後派對》屬於陳奕迅較後期的作品,所以較多與其他陳奕迅的歌曲文本互涉(intertextuality)。例如:
教友戰友老友女友說個笑話說再見==>「說個笑話 紀念我」(活著多好)
跳過跌過試過錯過更唱活歲月如歌==>「當世事再沒完美 可遠在歲月如歌中找你」 (歲月如歌- 劉卓輝)
這種手法可以以短短幾個字,邊讓聽眾的耳邊勾起另一首歌整段旋律、整篇歌詞,使歌詞裏包含了另一首歌詞所表達的意思,使歌曲簡練但富深度。同樣用了這歌手法的有《K歌之王》全首和《最佳損友》(待葡萄成熟透==>《葡萄成熟時》)和《陀飛輪》(美酒、相機、跑車、金錶:分別可解讀成《葡萄成熟時》、《沙龍》、《人車誌》和《陀飛輪》本身)等等。
《活著多好》和《最後派對》中把喪禮當成說說笑話的開心派對,以死亡說事,抹有淡淡的黑色幽默,但這類的黑色幽默在早期的《怕死》一曲更顯濃烈:
「談戀愛 遊天地 做喜歡的工作和享受遊戲 一死了 怎細味」
歌曲以輕快跳躍的旋律,配合歌詞輕鬆愉快的筆觸,來探討死亡這個沉重的議題,來凸顯生存的趣味,而非直接描寫死亡的恐怖。為了配合旋律,歌詞運用了粵語填詞常用的「三及第」手法(文、白、粵語口語交雜)來使歌曲更跳脫,更詼諧:
「無端端今年開始很怕死 年輕一點 一點都不顧忌 輪到未 最怕活著 但是沒運氣」
「來簽些卡也好過去死」
「你哋未到末期 我唔想死 我唔想死」
「無端端/ 輪到未/好過去死/你哋/ 唔想死」等都是粵語口語的用詞,歌詞其他部分的較「書面語的」歌詞部分則營造出另一種死亡的莊嚴感覺:「還是覺得很怕死 埋在腳下黃土地 難道會比這裡有驚喜」,令歌曲莊諧並重。
雖然筆觸輕鬆,但聽歌者會越聽越覺得死亡的恐怖,恐怖不在死亡感受的痛苦,而在未能做在世未完成的任務、未能感受在世的享樂與趣味:「誰在某天都會死 無奈我並無準備 留下未看的戲太早死」。這首歌與《活著多好》和《最後派對》剛好相反,《活著多好》和《最後派對》豁達地根本不當死亡是一回事,但《怕死》卻在暗裏對死亡萬分恐懼。
這幾首歌其實是描寫人生不同階段對死亡的心態,年幼時,死亡是很遙遠的事,而且在塵世裏沒什麼責任要負,正如:年輕一點 一點都不顧忌 輪到未 最怕活著 但是沒運氣(怕死),所以死亡不是一個熱門的命題。
年紀漸長,開始在塵俗中背負越來越多責任,有著越來越多牽掛,越來越多物質享受,所以變得越來越怕死:《怕死》的主要段落正正描述這個心理階段。
到踏入中年,開始豁達、看破,便踏入《活著多好》,甚至《最後派對》的思想境界,叫人別為自己的死亡太過傷心,也叫自己別為身邊人的死亡太過傷心。
到年紀漸老,常與病魔搏鬥,便踏入《完》的心境,叫人豁達接受死亡。所以隨著歌者陳奕迅的年紀漸長,詞人也為他填上不同的歌詞,以配合不同年紀的心境。
《黑擇明》雖然是陳奕迅較後期的作品,但是寫的卻是年輕人《怕死》前的心態,陳奕迅扮演的,是一個成年人,對年輕人作出勸導。《黑擇明》乃係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命名,首段正正講述這位著名導演:
他不姓黑 不怕黑 選了光 叫最暗黑的戲院 發出光 臨行仍不肯撒手拍出一片彩色 給仰望 他很有心 很會講 黑暗中 老百姓怎麼發出 熱與汗 人又有幾多怕光要急於往花瓣下 被探望
黑澤明堪稱日本歷史上、甚至世界歷史上的最佳導演,其七武士、羅生門等作品都已成為傳世的佳作。其作品題材多涉及人性和社會的黑暗面,林夕故取其名,並刻意改動一字,作「黑擇明」,意為黑暗中選擇光明。當年發生卓韻芝尋死事件,加上社會上發生多宗自殺事件,林夕有感社會瀰漫著一陣負能量,揮筆填下這闕歌詞。
林夕之前患有抑鬱,此詞作雖本意勵志,卻濃罩著一陣陣黑色的氣氛。雖曰「黑擇明」,但全曲從旋律到歌詞,卻是黑多於明。全首歌幾乎每一句都出現「死」字,最後一句勸人不要尋死,也要說「死亡遲早都找你 切勿憑自己」,勸世之餘也不忘帶著憂鬱的宿命味道,與其說這首是鼓勵人在黑暗中選擇光明,不如說是一齣黑澤明鏡頭下的浮世繪,繪畫出當今世道年輕人厭世尋死的黑暗面,讓聽歌者越聽越憂鬱、暗黑。
這首歌有別於活著多好和最後派對中「活得精彩結尾切勿流眼淚」對死亡的輕安自在、豁達從容,而是暗黑可怖、深邃而神秘。
這首歌也有別於一般勵志歌,一般勵志歌曲多是陽光燦爛、熱血澎湃,一定不會黑暗地反覆吟唱著死亡的詩篇。
這首歌也有別於《怕死》一曲,雖然兩者弘旨皆為勸世人莫要輕生,但《怕死》寫的是生的可愛,《黑擇明》寫的卻是死的可怖。
全曲立意奇特,少有歌曲以死的可怖勸人莫要輕生,填詞人也以黑澤明的專業--電影貫穿全曲,譬如:「死也未怕又怕甚麼苦戲,不如來推推理」,又或是「這時期演傷心戲,戲爛人未死」等,將時下世人生存時遇到的種種悲情比喻為一齣齣苦情戲,要做到「黑暗下磊落光明中演你,心能隨心揀戲」,將面對死亡的勇氣,拿來面對生存遇到的難關。
但這首歌立意雖好,卻稍有敗筆,譬如歌詞中運用三及第、粵語入詞之處甚多,本來可讓可詞更靈動傳神,但多處卻為遷就音階,變得文句奇怪,甚至不知所云,例如:「戲爛人未死」、「煽未」等,是想說「套戲再爛你都未死」?「夠煽情未」?還是甚麼?
歌曲內亦多有奇怪之處:為何「要求存似電玩遊戲」,就要無端「坐戰機」?但為何一首以電影作喻的歌曲會無端變了「電玩遊戲」?又為何無端出現了一句「不如來推推理」?莫非因為黑澤明著名的電影<<羅生門>>有推理成分在內?但總括來說,這闋歌詞的立意尚算新奇,意念尚算獨特,借黑澤明說理也不顯得太突兀,可說是瑕不掩瑜。